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

【衛教專欄】報告醫師,我吃了「東山鴨頭」?

 最近有一位約莫四十歲的女病人,因為健康檢查出糖尿病,來到我門診。我給她問了詳細的生活史,她平時從下午一直工作到晚上十點左右,回到家弄一弄,過午夜才會就寢,接著睡到早上十點左右,起床吃第一餐。至於晚餐,則是工作到六七點時,自己找空檔吃的。等於一天只吃兩餐。

開了兩星期的藥物之後,早飯前血糖從 200 多一路降到 120-140 左右。不過仍有些起伏。像今早她十點多來我診間,還沒吃飯,血糖也高達 180。才進門,她先生就率先替妻子「招認」:昨晚六點多吃了「東山鴨頭」。病人有些不好意思地瞥了先生一眼:「我都還沒開口,你怎麼就全盤供出了?」

或許是怕被醫師唸,所以才如此不好意思吧。這種心理的確可以理解。過往醫師的確會用「唸」的,來達到規訓病人的效果。畢竟是為了病人好哇!但時代在變,現在的共識是,醫師的「嚴父」形象應該慢慢轉換成「教練」加「啦啦隊」般的角色,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而不再是「以醫師的權威為中心」。所謂「以病人為中心」並不是病人愛幹嘛就幹嘛;美國糖尿病協會 2021 年的治療準則,明確定義「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必須具備三大條件:

  1. 考慮個別病人的共病和預後
  2. 尊重並回應病人的喜好、需求、價值觀
  3. 確保一切臨床決策能對應病人價值觀

所以,在營養治療方面,治療準則鼓勵醫療團隊做到幾點:

  1. 採用客製化的咨詢;拋棄「所有病人一體適用」的菜單。
  2. 重視如何預防併發症。除了考慮血糖之外,還要一併考慮血壓、血脂肪等等。
  3. 重視病人的個人和文化飲食偏好,考量個人的營養學知識、取得健康食物的難易程度、調整生活型態的意願和障礙。
  4. 幫助病人維持飲食的樂趣。用正向、不論斷的言語,積極建議「可以吃什麼」而少用負面言語規定「不能吃什麼」。
  5. 重點是要養成健康的飲食型態,而不是在於補充單一營養素或單一種食物(如:多吃蛋白質、多吃膳食纖維、多吃苦瓜)。
回到我與病人的互動,當聽到先生說出「東山鴨頭」的時候,我不但不覺得她做得很糟糕,反而很高興。我說:能夠留心並且分享自己的飲食,就是好事!我們控制血糖就是為了過好生活,而不是反過來,為了控制血糖而生活。偶爾能夠放縱一下,用美食稿賞自己,也很好哇!「當然了,」我話鋒一轉,「如果是在血糖穩定之後再偶爾放縱,我們會更加放心。不過,昨天吃了東山鴨頭,今天看到血糖高起來了,未嘗不是讓自己學了一課?」

針對這個「東山鴨頭」事件,我給病人的功課是:以後吃了不知道該不該吃、或者不知道是否有過量的食物,就飯後一至兩小時左右測個血糖(別再等到隔天早上才測);用自己的血糖值來教育自己,最有效。而我給自己的功課是,查清楚「東山鴨頭」到底怎麼製作的?加了哪些料?原來它是一種將鴨頭用含糖醬汁滷煮之後再油炸的點心;看來真得淺嘗即止!今天不只病人學到一課,我也有所長進。


參考資料:美國糖尿病協會 (ADA) 2021 治療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