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狀硬化是血管老化的現象,斑塊累積在血管內造成狹窄。若負責供應大腦的血管出現粥狀硬化,便容易增加中風的風險,硬化狹窄程度大於50%稱為顱內動脈粥狀硬化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CAD),是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在西方,8-16%的缺血性中風與顱內動脈粥狀硬化疾病有關,在亞洲更是高達25-65%有關聯性。
顱內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危險因子包含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以及年紀、抽菸、頭頸部放射線治療等因素。顱內動脈粥狀硬化狹窄,可能造成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的症狀(相對應於此狹窄動脈負責的大腦區域),也可能無症狀。若是無症狀的顱內動脈粥狀硬化疾病,未來中風的風險大約是每年0.4-0.6%;一旦因顱內動脈粥狀硬化造成中風後,未來再次中風的機率約每年7-31%;而再中風的風險與血管狹窄程度、嚴重的高血壓,及較高的低密度膽固醇有關。
診斷顱內動脈粥狀硬化,主要需依靠影像檢查,而非病人主觀的脖子僵硬,或是緊緊的、痛痛的,大部分血管硬化問題不會讓我們感到痠痛。最清楚的檢查是血管攝影(DSA),但這種檢查侵入性及風險都較高,通常是在非侵入性檢查有疑慮需進一步確認、或需進行治療時才會使用。非侵入性的檢查有電腦斷層動脈攝影(CTA)、磁振造影動脈攝影(MRA),及穿顱超音波。不同檢查各有優缺點,電腦斷層和磁振造影的準確度較高,但電腦斷層需注射顯影劑,磁振造影檢查時間較長,超音波則可方便執行、無放射線暴露之問題。
若經診斷為顱內動脈粥狀硬化疾病,醫師會依據病人狀況評估是否需藥物治療。藥物以外,病人可做好健康管理,以避免血管硬化加劇。
(1) 運動/活動:體力時間允許下盡量每天運動,無法運動的也要想辦法增加活動量,例如多走路、多爬樓梯等,晚上走路散步10分鐘,也比整晚坐著滑手機來得好。體力進步後,再適量增加運動的時間及強度。
(2) 健康的飲食習慣:適量的鹽分,充足的蔬菜水果,盡量少吃甜食、加工食品、紅肉等。
(3) 戒菸:抽菸會增加兩倍的中風機會,抽菸者中風後的死亡率也較高;及早戒菸,對血管好處多多。
* 參考資料:2022台灣腦中風學會顱內動脈粥狀硬化疾病處置指引
* 關鍵字:
#動脈粥狀硬化 #顱內動脈粥狀硬化疾病 #暫時性腦缺血 #中風 #Atherosclerosis #ICAD #TIA #Str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