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高齡者的體重過重,應該治療嗎?

「年紀大了,胖一點比較健康。」這句話在黃醫師的門診中常常聽到。許多長輩覺得,太瘦容易虛、容易生病,甚至有人把「福態」當成身體好的象徵。確實,年紀大了要注意預防肌少症,不過「胖一點」真的比較好嗎?其實,關鍵不在體重數字,而在於「怎麼胖」、「胖在哪裡」以及「怎麼減」。

一、老年人體重的標準與「剛剛好」的範圍

在醫學上,肥胖仍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判定。在台灣,BMI 27 以上屬於肥胖,而介於 24 至 27 之間則屬於過重。不過在 60 歲以上的高齡族群中,研究發現「過重」的人未必比較不健康,甚至在某些研究裡,這群人比體重過輕或太瘦的長者死亡率還低,這就是所謂的「肥胖悖論」(obesity paradox)。 然而這並不代表愈胖愈好。當 BMI 達到「肥胖」標準時,肥胖仍會造成關節退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對多數長者而言,「過重但未達肥胖」可能是較安全、較剛好的範圍。

況且,東方人的體脂率通常比西方人來得高,所以東方人在 BMI 較低時就容易引發各種慢性病。鄰近台灣的韓國、日本、香港,都把肥胖定義為 BMI 25 以上。因此,黃醫師也會建議,一般 60 歲以上的中高齡者,BMI 應該以「未滿 25」為宜。

二、減重對高齡者:安全、但要有計畫

許多年長者擔心減重會讓肌肉變少、骨質流失。確實,如果減重太快或營養不足,可能造成肌少症、增加跌倒風險。但若在醫師與營養師的監督下,以健康飲食與運動方式減重,不僅安全,還能改善血壓、血糖與脂肪代謝,讓行動力變好、生活品質提升。

研究顯示,有計畫的減重每減去 1 公斤體重,可換來數個月的壽命延長;而且只要結合阻力訓練(如彈力帶、輕重量訓練),肌肉量和骨質就能維持得很好。重點不是「減幾公斤」,而是「減掉多餘的脂肪,保留肌肉與骨骼」。 

三、吃得對,才減得健康

隨著年齡增長,味覺改變、消化吸收變慢,容易導致蛋白質、維生素 D、鈣質不足。這些營養缺乏會讓肌肉與骨骼都變脆弱。 因此,建議高齡者在控制體重時,採用高蛋白、低熱量飲食,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 1.2~1.5 公克,可輔以乳清蛋白補充。搭配足夠的蔬菜、水果、鈣與維生素 D,不僅有助代謝健康,也能維持骨密度。

四、當光靠飲食運動還不夠時:藥物新選擇

若飲食控制與運動效果有限,現代醫學已有多種安全的減重藥物可輔助治療。特別是 GLP-1 類受體促效劑(又稱腸泌素製劑,如「週纖達」、「猛健樂」等),能幫助控制食慾、穩定血糖,同時減重,且在長者身上不會明顯流失肌肉。當然,使用時仍需醫師評估,注意腸胃不適或藥物交互作用。 

結語

對年長者來說,健康體重並不是越瘦越好,也不是越胖越有福。理想的狀態是保持略為過重但不肥胖的體型,同時維持肌肉與骨骼的強度。 減重的目的,不是追求體重數字的漂亮,而是讓身體更輕盈、走路更穩、心血管更健康。只要方法對、節奏慢、營養足,即使在銀髮年紀,也能「減得健康、活得有力」。

參考文獻

  1. Henney AE, Wilding JPH, Alam U, Cuthbertson DJ. Obesity pharmacotherapy in older adults: a narrative review of evidence. Int J Obes (Lond). 2025;49(3):369–380. doi:10.1038/s41366-024-01529-z
  2. Baugreet S, Hamill RM, Kerry JP, McCarthy SN. Mitigating nutrition and health deficiencies in older adults: a role for food innovation. J Food Sci. 2017;82(4):848–857. doi:10.1111/1750-3841.13659
  3. Villareal DT, Apovian CM, Kushner RF, Klein S. Obesity in older adults: technical review and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and NAASO, The Obesity Society. Am J Clin Nutr. 2005;82(5):923–934. doi:10.1093/ajcn/82.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