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黃醫師專欄:我的家人很難勸?】


【我的家人很難勸?】
文:黃亮維 醫師

前幾天我回到台北,接受 中華長照暨偏鄉醫療基金會 的邀請,協助培訓志工,講題是「札根在地的慢性病管理」。

「很多人有個經驗,就是自己的家人很難勸。」我以這句話做為開場白:「所以我們很自然會希望藉由醫師的口來勸家人。我的診間就有很多家屬,表面上在幫病人問問題,問『油炸的可不可以吃?』『水一天只喝 1000 cc 夠不夠?』其實都預設了一些答案,希望醫師能回答『不可以!』『不夠!』」台下不少觀眾聽到這裡,會心一笑。

「但是,讓我們換位思考一下,難道醫師就一定比較容易勸得動嗎?」在那個人心淳樸、崇尚權威的舊社會,大家比較可以接受「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教育模式,但隨著老一代人凋零,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醫師單純地「下命令」有愈來愈行不通的趨勢。

況且,我們豈不是一再強調「把病人當人看」、「醫人而非只醫病」嗎?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如何能在教育病人時,維護、甚至進一步發揮他身為人的尊嚴呢?

「答案其實不只在醫師身上,也在每個病人家屬的身上,也就是──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讓我進一步用四樣象徵物來講解。」



第一樣象徵物是口古老的水井
  我曾聽一位在非洲南蘇丹傳教的基督教宣教士分享她們如何推動當地社區營造:「你幫當地人挖口井,他們不會去用,也不會感激,因為他們覺得井不是自己的。
  唯有當你從構想、到設計、到規劃、到建造,都讓在地人參與,他們才會真的覺得『這是我們要的井』,而建造的過程中,才能真正聯結社區的動能。」
  因此,如何讓人聽進醫師的勸?第一步是了解:病人的需求是什麼?控制血糖,究竟是醫師的需求,還是家屬的需求,抑或是病人本身也感受到:「這是我的需求,我需要好好控制血糖?」如果是病人本身的需求,那麼一切就容易了。

如何讓病人感受到是自己的需求?這就涉及第二樣象徵物:一顆橘子
  有個故事說道,兩位顧客在水果攤同時發現賣到剩下最後一顆的橘子,互不相讓。如何解決爭執?有人說猜拳,有人說把橘子剝半。結果最後出現了一個很有創意的解決方法:不知道哪位突發奇想,問另一位說:「你為什麼要買這顆橘子?」那位說:「當然是要吃果肉呀!那你呢?」這位答:「我是要拿橘皮做果醬!」最後兩人一個拿走橘皮,一個拿走橘肉,不用割捨,皆大歡喜。橘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不只要關注「需求」還要關注需求背後的「意義」。
  我有個病人,血糖控制一向很差,因為她中年得女,非常寵女兒。女兒愛吃火鍋,她就整天帶她去吃到飽;一個冬天下來,全屏東的吃到飽火鍋店都被她吃遍了。然而有天這位病人的糖化血色素突然從 9 降到 7,我非常驚訝,想說她是不是吃錯藥了?趕緊問她怎麼回事,她說:「我想通了!我愛我女兒,所以我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陪她久一點!」這位病人找到了控制血糖的意義,於是控糖變成了她個人的需求,不再是醫師的需求。

其實,若要尋找病人控糖的需求、動力、和意義,病人家屬遠比醫師更適合做這件事。因為家屬整天和病人在一起,當然比醫師更了解病人的脾性、人生觀、對生命的期待。這就是第三樣象徵物:火車頭。
家屬若願意,可以扮演病人的火車頭;病人若願意,當然更可以扮演自己的火車頭。
  主動去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血糖控制對自己的人生造成什麼影響?再來和醫師溝通如何幫助自己達成設定的目標?火車頭代表的是主動

  有了主動的心態,還要有方法;這就是第四樣象徵物──一張考卷──所代表的:評核機制。在控糖方面,講究的就是要自我量測血糖
  很多人會舉出很多食物問醫師:火龍果可不可以吃?花生可不可以吃?若逐樣回答,永遠也回答不完。況且很多時候不是可不可以吃的問題,是吃多吃少的問題:吃多少算適量?多少就是過量?很簡單:只要會自行量測飯後兩小時血糖,超過 180 就表示那餐吃的東西要調整;沒超過就表示吃得很 OK。
  學會了,一生受用,就不用天天問醫師、營養師,自己就是自己的營養師。

  水井、橘子、火車頭、考卷,分別代表釐清需求、了解意義、採取主動、反覆評核。不只可以用在控糖,其實人生的各方各面都能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