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衛教專欄】「一旦服藥,形同死刑」?


幾年來,我一直忘不了在恆春服務期間,遇到的一位病人。

她的年紀和我相仿,忘了最初是什麼原因來看病,被其他醫師發現血糖高,於是轉來我這裡。大概是太年輕了吧,她一直未能面對自己罹病的事實,也逃避看病和吃藥。後來我發現她的職業居然是賣冰,去她店裡,她可以跟你天南地北聊,也會自豪地介紹當天製作的冰品口味,但就是不能聊她的糖尿病。每當我半開玩笑半勸她:「我都來妳這裡光顧了,什麼時候換妳回來給我看(病)啊?」她都驚恐地連連搖手:「我不要!我不要去被你『判死刑』!」似乎對她而言,不吃藥的身體才是健康的、自主的、活生生的;而一旦開始吃藥,就是病的、被奴役的、形同已死。

當然,我們做醫師的,必須尊重各人對自己生命的詮釋;我並不贊成醫師運用權威壓制病人的心聲。但病人的經驗也不能被無限上綱,以致於完全無視醫護專業。病醫之間,總要維持起碼的對話空間,讓兩造都有學習、成長的機會,才是雙方之福。我最近就有個新病人,自述三個月前在外院診斷糖尿病,一診斷就有嚴重的眼病變和腎臟病變,不但眼睛必須開刀,還差點就要洗腎;我說:「像你這樣一診斷就這麼晚期,還真少見哩?」這時病人的太太意味深長地回答:「他只是一直以來都『鐵齒』,不去檢查!但不代表他都沒症狀!」

可見,我們心中關於「一旦服藥,就形同死刑」的觀念可能得換一換。二十年前糖尿病藥物還沒這麼發達,病人猶如困獸,其情可憫;但二十年後的今天,不但藥物又新又多,就連治療也要考慮病人需求,「量身訂做」,我們對糖尿病治療的理解應該調整成這樣:

藥物乃是幫助我們掌握自己的健康;若不治療,到頭來身體反而會被疾病掌握。

希望我那位恆春的病人,也能讀到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