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光看糖化血色素不夠!談談血糖波動程度的監測

糖尿病一直到二十多年前都是個很難控制的疾病,一來是因為當時能用的藥物不多,口服藥只有一兩種,沒效就只能打胰島素;二來是因為當時血糖監測只能靠自己在家量血糖,並沒有很好的抽血指標,所以一旦糖友不量血糖,醫師也無從評估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如果要調整藥物劑量,常常必須住院觀察,由護理師負責量血糖,十分麻煩。

糖化血色素 (HbA1C) 於 2010 年代的引進,為糖尿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反映了近三個月血糖的「加權平均值」,不僅可以用於診斷糖尿病,更可以用於監測血糖,當成一個中期的血糖指標。有了糖化血色素之後,許多病人就算不量血糖,也能夠由每三個月一次的抽血報告來得知血糖高低,醫師也有了調整藥物的依據。「住院調血糖」的時代,從此漸成過去。

不過,仍有小部分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例如,有些病人明明糖化血色素不錯,卻仍然產生視網膜、神經、腎臟等等病變,或者有些人糖化血色素明明過高,卻還是常常低血糖。這時,除了糖化血色素之外,還必須考慮到「血糖波動的程度」。

血糖波動有兩項指標,一項是「血糖變異係數」(CV),另一項是「目標範圍內時間」(time-in-range)。什麼是變異係數?專業的算法叫做「標準差除以平均值」,用到統計學,聽起來很難,但背後的觀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血糖高低起伏的幅度」。舉個例子:孫悟空的飯前血糖 80、飯後 180;豬八戒的飯前 40、飯後 220,平均血糖(飯前飯後相加除以二;當然這是簡化的算法)都是 130,但是哪個波動比較大?是豬八戒。因此豬八戒的血糖「變異係數」較大。我們可以想見,變異係數應該愈小愈好;根據研究,變異係數 < 36% 的話,比較不會產生併發症。

「目標範圍內時間」呢?就是一天裡面「血糖不高也不低」的時間有多少。這個值當然是愈高愈好,研究發現應該要 > 70%,比較不會產生併發症,也就是一天 24 小時當中有 16.8 小時以上,血糖介於 70-180 之間。

以上兩個指標合起來,就能夠幫我們評估血糖波動;再加上糖化血色素,未來勢必成為血糖監測的「黃金三角」。是什麼讓這兩個指標在目前還不普及呢?原因在於這兩個指標必須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CGM) 才能測知,而 CGM 在目前健保制度下,使用仍有限;若是自費,兩週的費用大約數千元,所以引進的醫療院所並不多。未來若 CGM 成本降低、又納入健保,勢必能夠帶來再一場血糖革命,進一步改善糖友的生活。

曾競鋒診所過去曾經爭取廠商合作,讓少數血糖控制不佳的自願者試用 CGM,因此也累積了相當的治療經驗。未來若正式引入變成自費項目,也歡迎糖友前來洽詢,讓我們協助您將血糖控制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