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黃醫師參加一場基層診所協會主辦的學術演講,主講人胸腔科簡明德醫師分享了一個治療案例:有一位有糖尿病又心臟衰竭的中年男病人,本來長年腳水腫,睡眠品質也不好,後來做了肺功能檢查,發現他患有慢性肺阻塞。用吸入型藥物治療肺阻塞之後,水腫和睡眠都奇妙地改善,吃的藥反而變少,血糖也更好控制。
在台灣,與上面這位病人情況類似的,應該很多,但在分科過於精細的醫院體制下,心臟科、胸腔科、糖尿病科醫師可能各管各的,病人要看三四位醫師,才能把自己的身體顧到很周全。但在基層診所,一位醫師要負責開立病人所有的藥物,所以更能夠去注意到不同器官之間的相互影響,為病人做通盤的考量之後,將藥物一次調整到最適合的劑量。
簡醫師特別介紹近年來盛行的一個假說,稱為「外溢效應」假說(spillover effect hypothesis)。這原是經濟學的專有名詞,被借來醫學使用。在胸腔醫學,它的意思是說:如果肺部因為吸菸、肺阻塞、癌症、飲食不良、運動不足等等原因而發炎,那麼發炎物質不只會影響肺部本身,更會藉著血液循環而擴散到全身,引發諸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骨質疏鬆、甚至憂鬱症等等的共病。也就是說,局部的發炎會導致全身性的發炎。而肺部的發炎改善之後,全身的健康也跟著改善。
「外溢效應」等等醫學理論指出,過於精細的分科看診模式,有其限制。以往的觀念是,有肺病就找腔腔科,有糖尿病就找新陳代謝科,但最新的醫學觀念告訴我們,肺病和糖尿病可能會互相影響。因此,到基層診所找一位盡責又能不斷吸收新知的家庭醫師,由他來處理第一線診斷和治療,再搭配適時的轉診,如此的照顧效果和品質並不見得會輸給到大醫院,分別看三四位醫師。
「外溢效應」的另一個啟示就是,肺臟健康也是全身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曾競鋒診所也正在籌備進行「氣喘」和「肺阻塞」的治療,讓我們離「全人照顧」的理念更靠近一步!請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