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168 斷食法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嗎?

這一週,在黃醫師的同溫層討論最熱烈的話題之一,就是「168 斷食法到底會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了。這一系列辯論的起源是一篇研討會海報論文;該論文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所舉辦的「2024 流行病學與預防/生活形態科學年會」(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 Lifestyle Sessions 2024),標題為「八小時限時進食法與心血管死亡率上升 91% 有關」(8-hour time-restricted eating linked to a 91%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eath)。「八小時限時進食法」也就是每天有長達 16 小時的斷食。

這篇研究的目的,是要探究間歇性斷食對長期健康的影響;研究樣本來自美國在 2003 至 2018 年間的「國家健康與營養大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NHANES),共 20078 名成年受訪者(平均 48 歲,男女各半,73% 為非拉丁裔白人)。受訪者在參與研究的第一年的兩個時間點各填了一份 24 小時飲食回憶問卷。

研究者統計了這些受訪者至 2019 年底為止的死亡人數和原因:總死亡人數共 2797 人,其中 840 人死於心血管疾病,643 人死於癌症。進一步分析之後發現,每天斷食 16 小時以上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比起每天斷食少於 12 小時的人,高出了 91%。

每天斷食 16 小時,不就是坊間正夯的「168 斷食法」?這是否代表「168 斷食法」長期而言,對健康反而有害?先別急著跟風否定。這篇論文不只是在台灣,就連在美國本土的醫界也掀起許多討論。我們先來看看醫學專家怎麼深入分析。

首先,這篇論文只是一篇研討會海報論文,它的嚴謹程度當然遠不及經過同儕評審的期刊論文。其次,就連作者本身,在下結論時也十分小心,並且討論了這篇論文的限制。擔任第一作者、任教於上海交大醫學院生統系的鍾文澤教授指出,這篇論文只說斷食 16 小時與較高心血管死亡率「正相關」,但並未分析可能的致死機轉。他猜測,有可能是長時間斷食導致這些受訪者肌肉量下降,才進一步提高死亡率。

鍾文澤教授的這一猜,正說明了此研究的另一項限制:它並未說明受試者為何要進行斷食,以及斷食的品質如何。正確的 168 斷食,並不只是「一天中 16 個鐘頭不要進食」而已,反倒會更注重「可以進食的 8 小時」期間,有沒有攝取到健康的食物。在進食期間,蛋白質的補充與碳水的攝取尤其重要;補充足量的蛋白質和適量的碳水,進而避免肌肉消耗,才是健康正確的減重法!我們並不清楚這篇研究裡的受試者,究竟有多少是為了健康和瘦身去進行斷食,而這其中又有多少人擁有正確的斷食觀念。若一篇論文把所有斷食的人,不管自願或非自願、觀念方法正確或錯誤,全部攪和在一起分析,那麼它所得出來的結論,我們就必須打個問號了。

另外一點受到批判的是,這篇論文只憑兩份 24 小時飲食回憶紀錄就判斷受試者的飲食習慣。先不論受訪者在回憶他們的飲食時是否準確無誤好了,就算它們完全正確,也只能告訴我們這些受訪者在一年內進行了「兩天」斷食。我們無從得知受訪者在其他日子的進食狀況,更別說要知道「長期斷食」到底對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了。

所以,168 斷食法長期而言到底對心血管好還是不好?黃醫師的結論是:不能只看斷食的時間長短,更要關注進食期間所攝取的飲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