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手腳麻木別輕忽:全面解讀周邊神經病變

什麼是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是指位於中樞神經系統(大腦與脊髓)以外的周邊神經系統受到損害。這些神經包括:(1)感覺神經:負責本體覺、觸覺、溫度、疼痛等感覺;(2)運動神經:控制肌肉動作;(3)自律神經:調節身體功能,如心跳、腸胃蠕動、汗腺、血壓等。周邊神經病變盛行率約為1-7%,特別是50歲以上族群,年齡愈大,比例愈高。常見原因如:糖尿病、神經壓迫、酗酒、營養缺乏等。 

常見症狀
常見的表現是麻木、刺痛感,也會出現灼熱或被電到的感覺。有人會對痛覺異常敏感,出現異痛症(allodynia)或痛覺過敏(hyperalgesia)。長時間神經病變後,可能會肌肉無力、萎縮。若是自律神經系統受影響,會有姿勢性低血壓、腹脹、噁心感、便祕或腹瀉、排尿異常、性功能障礙、視力模糊等症狀。 

位置及病因分類
以分布位置區分,有(1)局部型(Focal)(2)多重位置型(Multifocal)(3)遠端對稱型(Symmetrical distal)(4)近端對稱型(Symmetrical proximal);以受影響之神經區分,除了周邊感覺神經,有的還會影響顱神經或自律神經。

其中最常見的是遠端對稱型,雙側手腳末端麻麻鈍鈍的,很像穿上襪子與手套的感覺(stocking and glove distribution)。此類型中最常見的病因是糖尿病,約有25-5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神經病變,與年齡、病程長短、血糖控制有關。其他病因有:酗酒,營養缺乏(B6B12B1E、葉酸),慢性腎病變,慢性肝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痛風性神經病變,血管炎,感染,癌症,藥物,重金屬等毒素。

若是局部神經病變,應優先考慮神經壓迫或外傷所致,如腕隧道症候群、坐骨神經痛、神經根病變,或是較少見的缺血、風濕免疫、腫瘤等因素。

臨床評估與檢查
病史詢問須了解症狀的發作時間、進展速度、分布位置,以及合併的慢性疾病、家族史、藥物史等。理學檢查應包含全面性的神經學檢查,若患者出現呼吸、心臟功能改變,或皮膚有紅疹、結節、淋巴腫大,則須考慮系統性疾病的可能。抽血是最初步及基本的檢驗,再視情況進一步安排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影像檢查等,少數個案會需要做到神經切片。 

治療原則
周邊神經病變若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會開立治療神經痛的藥物。但更根本有效的治療在於找出並處理致病原因,例如控制好糖尿病或避免毒素暴露。另外,須避免手腳受傷,穿著包覆支撐性較佳的鞋子,維持適當體重,建立運動習慣,注意良好姿勢、減少神經壓迫,必要時可搭配復健治療,從多方面著手以改善症狀、減輕周邊神經病變的困擾


📖參考資料:
1. Castelli G, Desai KM, Cantone RE. Peripheral Neuropathy: Evaluation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m Fam Physician. 2020 Dec 15;102(12):732-739.
2. Louis, Mayer, Noble. (2022). Merritt’s Neurology (14th ed.). Wolters Kluwer. 

📌關鍵字:
#周邊神經病變 #麻木 #麻痛 #刺痛 #灼熱感 #PeripheralNeuropathy #Numbness #Paresthesia #Pain #BurningSen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