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頸源性頭痛:從脖子傳來的頭痛

頭痛是現代人最常見的不適症狀之一,許多人一旦出現頭痛,往往會想到偏頭痛,或單純認為是壓力大、睡不好。但其實,有一種頭痛不是來自頭部,而是源於頸椎結構,它叫做「頸源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

什麼是頸源性頭痛?
頸源性頭痛屬於「次發性頭痛」,意思是說它是由其他身體病變所引起的頭痛,而不是單純的頭痛疾病。顧名思義,它的疼痛來源在「頸椎」。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慢性頭痛患者中,大約有 15–20% 屬於頸源性頭痛。典型的表現是單側頭痛,常常從頸部或後腦勺開始,向同側的太陽穴、眼睛周圍甚至額頭擴散。疼痛通常是一種鈍痛或壓迫感,轉頭、低頭、仰頭等動作常會讓頭痛加劇。患者同時還可能感覺到脖子僵硬、活動受限,有時肩膀或手臂也會覺得不舒服。 

為什麼會出現頸源性頭痛?
頸源性頭痛的發生,主要與神經解剖位置有關。上頸椎的神經(C1–C3)和掌管臉部感覺的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在脊髓中有交會點,當頸椎結構發生病變時,這些疼痛訊號可能被轉送到頭部,造成患者感受到頭痛。常見的原因包括:頸椎關節退化、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外傷、長期姿勢不良、肌肉與韌帶拉傷、顳顎關節疾病等等。 

如何診斷?
診斷頸源性頭痛並不容易,因為它和偏頭痛、緊張型頭痛的症狀很像。醫師通常會從病史與身體檢查開始,觀察頭痛是否隨頸部活動加劇,並檢查頸部活動度是否受限。必要時可搭配頸神經阻斷術、超音波、磁振造影等檢查,來幫助找出疼痛來源。

如何治療?
治療上通常是「先保守,後介入」。一開始會建議物理治療,包括牽引、運動矯正與姿勢調整,搭配口服藥物,許多人能因此得到改善。若效果有限,可以考慮進一步的注射治療、高頻熱凝療法。若是患者合併嚴重的頸椎壓迫或神經病變時,須考慮手術處理。 

總結
如果你長期頭痛,特別是伴隨脖子僵硬、活動受限,甚至有肩膀或手臂疼痛,千萬不要只當作偏頭痛處理,建議找專科醫師檢查,才能對症下藥,改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 Verma S, Tripathi M, Chandra PS. Cervicogenic Headache: Current Perspectives. Neurol India 2021;69:S194-8.
2. Lefel N, van Suijlekom H, Cohen SPC, Kallewaard JW, Van Zundert J. 11. Cervicogenic headache and occipital neuralgia. Pain Pract. 2025 Jan;25(1):e13405. 

📌關鍵字:
#頸源性頭痛 #次發性頭痛 #頭痛 #CervicogenicHeadache #SecondaryHeadache #Headache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賀!曾競鋒診所防治代謝症候群,獲頒續優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為什麼需要積極防治?


代謝症候群是一組常見又隱形的健康危險因子,包含腰圍過大、血壓偏高、血糖異常、三酸甘油酯升高及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等。若同時存在三項以上,即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它本身雖不是疾病,但卻是糖尿病、心肌梗塞、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前兆。積極預防與控制,可以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誰需要留意?應該接受篩檢與防治的人群


常見的高風險族群包括:
  • 久坐族與缺乏運動者:長時間缺乏活動,容易累積內臟脂肪。
  • 體重過重或腰圍過大的人:腰圍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男性 ≥90 公分、女性 ≥80 公分需提高警覺。
  • 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家族病史的人:家族中若有人罹患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應定期檢查。
  • 飲食不均衡、常外食或喜愛甜食與油炸物的人
定期健康檢查,可早期發現異常,及早介入,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

曾競鋒診所的防治措施與榮耀成果


曾競鋒診所自 2022 年起,積極推動代謝症候群篩檢與防治,提供完整服務:
  • 健康篩檢:腰圍、血壓、血糖、血脂檢查,早期找出高風險族群。
  • 生活型態調整建議:飲食指導、運動建議與規律生活作息的輔導。
  • 個別化治療計畫:依照個人狀況,提供藥物治療與定期追蹤。
  • 跨專業合作:醫師與營養師、護理師合作,形成團隊支持。
在全體團隊努力下,本診所自推動以來至今,喜獲國健署頒發「111–113代謝症候群防治續優」感謝狀,代表我們的努力受到專業肯定。這份榮譽歸功於每位努力改善健康的民眾,以及持續守護大家健康的醫療團隊。


曾競鋒診所,值得您的信賴!


代謝症候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它。曾競鋒診所將持續守護您的健康,提供篩檢、預防與治療的完整服務。歡迎民眾前來諮詢,一起為健康把關!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糖尿病為什麼會讓肌肉無力?——認識「糖尿病肌病變」

提到糖尿病,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血糖過高,或是腎臟病、黃斑部病變、神經麻木等併發症。但您知道嗎?糖尿病還會悄悄「吃掉」我們的肌肉,讓人越來越無力,這種情況就叫做糖尿病肌病變(Diabetic Myopathy)。 

被忽略的併發症
我們的肌肉不只是用來走路、跑步或搬東西的,它們還是身體重要的「能量倉庫」。餐後的葡萄糖大部分會被肌肉吸收,用來提供能量或儲存起來。因此,如果肌肉功能下降,血糖就不易控制,甚至會使肥胖和心臟病等問題惡化。然而,糖尿病肌病變往往不像腎病變或眼病變那樣「有明顯警訊」,所以容易被忽視。很多病人只覺得自己「體力變差、爬樓梯容易喘、拿東西沒力」,卻不知道這可能和糖尿病有關。 

為什麼糖尿病會影響肌肉?
醫學研究發現,糖尿病肌病變的成因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綜合作用,以下是可能之機轉原因:
⚡️高血糖對肌肉細胞的影響
肌肉要收縮,需要一個叫做「興奮收縮偶聯(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ECC)」的過程,其中鈣離子(calcium, Ca²⁺)扮演重要角色。長期高血糖會讓肌肉細胞在釋放鈣離子時出現異常,使得肌肉收縮效率下降,力量也隨之減弱。
⚡️脂肪跑到肌肉裡
很多糖尿病患者同時有肥胖問題。當脂肪不只是堆在肚子或皮下,還「擠進」肌肉細胞時,就會產生脂毒性(lipotoxicity)。這些脂肪會釋放有害物質,破壞細胞,讓肌肉更快退化。
⚡️肌肉「吃不到糖」
正常情況下,葡萄糖要靠一種叫做GLUT4的運輸蛋白進入肌肉細胞。但在糖尿病或肥胖狀態下,肌肉細胞膜內的橫小管(transverse tubules)之膽固醇含量會增加,干擾葡萄糖進入肌肉細胞的效率,進一步造成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影響GLUT4運輸的功能。結果就是血糖進不去肌肉,肌肉缺少能量。橫小管膽固醇過多,也會干擾肌肉的興奮—收縮偶聯,使肌肉收縮效率下降。
⚡️肌肉和胰臟的對話失靈
當肌肉健康時,肌肉會分泌一些特殊的蛋白質,叫做肌肉激素(myokines),這些物質能影響胰臟,幫助它分泌胰島素,有助於控制血糖。但在糖尿病時,這種「溝通」變差,胰臟就較難發揮作用。 

為什麼要重視?
糖尿病肌病變不會一下子奪走健康,但會逐漸影響我們的生活。從最開始的「覺得累、走不遠」,到後來「上下樓梯困難、容易跌倒」,甚至會增加失能與失智的風險。對年長的糖尿病患者來說,這更是生活品質的一大威脅。更重要的是,肌肉一旦流失,血糖控制會更加困難,就像掉進一個惡性循環:血糖高肌肉變弱血糖更高肌肉繼續流失。 

可以怎麼辦?
規律運動:尤其是阻力訓練(如舉啞鈴、彈力帶、彈力球訓練),能幫助維持甚至增加肌肉。
飲食控制:避免高糖高脂食物,保持均衡飲食,減少肌肉受脂肪侵害的機會。
穩定血糖: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延緩肌肉受損的速度。 

結語
糖尿病肌病變就像是一個隱形的敵人,默默削弱患者的肌肉和力量。如果您或家人有糖尿病,除了注意眼睛、腎臟和神經的健康,也要關心肌肉狀況。透過運動、飲食和控糖,不僅能守住血糖,還能保護您的肌肉,維持日常生活的活力。

📖參考資料:
1. Hernández-Ochoa EO, Llanos P, Lanner J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Diabetic Myopathy. J Diabetes Res. 2017;2017:7485738. 

📌關鍵字:
#糖尿病肌病變 #肌肉無力 #DiabeticMyopathy #MuscleWeakness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開長途車時,這樣吃,對血糖好

黃醫師有位糖尿病患者,是長途車的職業駕駛。他常跟黃醫師抱怨:「醫師啊,我開車時如果不吃點零食,就會打瞌睡;可是吃了餅乾、巧克力,血糖又飆高,真的很困擾!」那麼,開車時到底該怎麼吃,才能既提振精神,又不讓血糖失控呢?

黃醫師的小建議

  1. 無糖或極低糖食物
    • 茶葉蛋:能補充蛋白質,延長飽足感。
    • 蔬菜棒(小黃瓜、芹菜、胡蘿蔔):增加口感與纖維。
    • 蛋白能量棒(需選低糖或標示「無添加糖」)。
    • 堅果(不加糖、不過鹹):少量即可,避免過多熱量。
  2. 無糖提神飲品

    • 黑咖啡、綠茶(不加糖):提供咖啡因提神效果。
    • 冰水、氣泡水:藉由低溫或氣泡的刺激幫助提神。
    • 無糖汽水/可樂:偶爾作為替代,但仍要注意攝取量。
    • 維他命發泡錠:補充電解質、帶來清爽口感。
  3. 不會升糖的提神用品

    • 無糖口香糖:咀嚼可幫助保持清醒。
    • 薄荷糖或薄荷棒(無糖):帶來清涼感。
    • 薄荷鼻吸劑:嗅覺刺激可短暫提神。
    • 小運動:下車伸展、甩手、深呼吸,比任何零食都更能驅散睡意。
    • 音樂或廣播:避免單調駕駛時精神渙散。

結語

長途開車需要專注力,血糖控制又不能掉以輕心。選對食物與小工具,就能兼顧「清醒」與「穩糖」。記得,零食不必等於糖分,只要有意識地選擇高蛋白、低糖、富含纖維或帶有清涼刺激感的選項,就能安心上路。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如果真的太疲勞,短暫靠邊或至服務區休息,才是最安全的「提神方式」──畢竟,安全回家,才是每一趟旅程的真正目的。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手腳麻木別輕忽:全面解讀周邊神經病變

什麼是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是指位於中樞神經系統(大腦與脊髓)以外的周邊神經系統受到損害。這些神經包括:(1)感覺神經:負責本體覺、觸覺、溫度、疼痛等感覺;(2)運動神經:控制肌肉動作;(3)自律神經:調節身體功能,如心跳、腸胃蠕動、汗腺、血壓等。周邊神經病變盛行率約為1-7%,特別是50歲以上族群,年齡愈大,比例愈高。常見原因如:糖尿病、神經壓迫、酗酒、營養缺乏等。 

常見症狀
常見的表現是麻木、刺痛感,也會出現灼熱或被電到的感覺。有人會對痛覺異常敏感,出現異痛症(allodynia)或痛覺過敏(hyperalgesia)。長時間神經病變後,可能會肌肉無力、萎縮。若是自律神經系統受影響,會有姿勢性低血壓、腹脹、噁心感、便祕或腹瀉、排尿異常、性功能障礙、視力模糊等症狀。 

位置及病因分類
以分布位置區分,有(1)局部型(Focal)(2)多重位置型(Multifocal)(3)遠端對稱型(Symmetrical distal)(4)近端對稱型(Symmetrical proximal);以受影響之神經區分,除了周邊感覺神經,有的還會影響顱神經或自律神經。

其中最常見的是遠端對稱型,雙側手腳末端麻麻鈍鈍的,很像穿上襪子與手套的感覺(stocking and glove distribution)。此類型中最常見的病因是糖尿病,約有25-5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神經病變,與年齡、病程長短、血糖控制有關。其他病因有:酗酒,營養缺乏(B6B12B1E、葉酸),慢性腎病變,慢性肝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痛風性神經病變,血管炎,感染,癌症,藥物,重金屬等毒素。

若是局部神經病變,應優先考慮神經壓迫或外傷所致,如腕隧道症候群、坐骨神經痛、神經根病變,或是較少見的缺血、風濕免疫、腫瘤等因素。

臨床評估與檢查
病史詢問須了解症狀的發作時間、進展速度、分布位置,以及合併的慢性疾病、家族史、藥物史等。理學檢查應包含全面性的神經學檢查,若患者出現呼吸、心臟功能改變,或皮膚有紅疹、結節、淋巴腫大,則須考慮系統性疾病的可能。抽血是最初步及基本的檢驗,再視情況進一步安排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影像檢查等,少數個案會需要做到神經切片。 

治療原則
周邊神經病變若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會開立治療神經痛的藥物。但更根本有效的治療在於找出並處理致病原因,例如控制好糖尿病或避免毒素暴露。另外,須避免手腳受傷,穿著包覆支撐性較佳的鞋子,維持適當體重,建立運動習慣,注意良好姿勢、減少神經壓迫,必要時可搭配復健治療,從多方面著手以改善症狀、減輕周邊神經病變的困擾


📖參考資料:
1. Castelli G, Desai KM, Cantone RE. Peripheral Neuropathy: Evaluation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m Fam Physician. 2020 Dec 15;102(12):732-739.
2. Louis, Mayer, Noble. (2022). Merritt’s Neurology (14th ed.). Wolters Kluwer. 

📌關鍵字:
#周邊神經病變 #麻木 #麻痛 #刺痛 #灼熱感 #PeripheralNeuropathy #Numbness #Paresthesia #Pain #BurningSensation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糖尿病友這樣吃,預防骨質疏鬆

一、糖尿病與骨質疏鬆:容易被忽略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比一般人更高。研究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髖部骨折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33%,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則高達6倍[1]。雖然糖尿病常與血糖、腎臟、視網膜等併發症聯想在一起,但其實骨骼健康也深受其影響。

糖尿病會導致骨質變差,因此即使骨密度正常,骨折風險仍然比非糖尿病患者顯著提高[2]。不只是因為血糖高會影響骨細胞功能,還可能因為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與藥物副作用導致骨代謝失調。此外,糖尿病患者若合併肥胖、神經病變、血管病變等,易導致活動量降低,也間接加速骨質流失。若不及早預防,將來可能面臨骨折、行動力下降,甚至臥床、失能的風險。

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控糖,也要懂得「吃對食物」來幫助預防骨質疏鬆。

二、這樣吃,為骨頭打下穩固基礎


1. 避免高GI與高糖飲食,減少發炎與骨質耗損

高升糖指數(GI)的食物會導致血糖劇烈波動,促進慢性發炎與骨質代謝異常。精緻糖、含糖飲料、糕餅、西點麵包、休閒零嘴等,都應減量攝取。穩定血糖有助減少骨細胞受損,也間接減緩骨質流失。

2. 遠離超加工食品:高鈉、高磷都是隱藏敵人

超加工食品如泡麵、火腿、香腸、醬料包、甜飲料等,不僅含有大量添加糖,也含高鈉與高磷。過量鈉會增加尿鈣流失,而高磷則會干擾鈣的吸收與骨質生成,形成「偷鈣陷阱」。糖尿病患者本就容易腎功能受損,過多磷的負擔更不容忽視。

3. 攝取足夠蛋白質,幫助肌肉與骨骼合成

足量的優質蛋白質是建構骨質與肌肉的重要材料,尤其是中高齡糖尿病患者,更應留意每日攝取是否充足。若要維持骨骼健康,成年人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至少攝取0.8克蛋白質,高齡者應提高至1.0–1.2克蛋白質,有糖尿病的高齡者更應提高至1.2–1.5克蛋白質,並均分於三餐。魚、蛋、豆腐、瘦肉、乳製品、黃豆都是不錯的選擇。

4. 攝取或補充多樣維生素/礦物質

  • :每日建議攝取量約1000–1200毫克,來自乳製品、小魚乾、深綠色蔬菜、豆製品。
  • :有助於維持骨質與血糖穩定,可從堅果、全穀、深色蔬菜中攝取。
  • 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每日建議攝取800–1000 IU,除了從日曬、鮭魚、蛋黃等獲得之外,口服補充劑也是非常重要的來源。
  • 其他微量營養素像維生素C、K,也都有研究證實對骨骼的健康有幫助。

5. 多吃蔬果與天然植化素,抗發炎、護骨質

蔬果中的植化素(如類黃酮、胡蘿蔔素)具抗氧化與抗發炎作用,對於延緩骨質老化有正面效益。建議多樣化攝取不同顏色蔬果,如菠菜、紅椒、藍莓、番茄、南瓜等,有助全方位補充營養。

三、結語:從餐桌做起,讓骨骼穩如磐石

糖尿病患者不僅要控糖,更要「顧骨」。從飲食中避開危險因子、補充骨骼所需營養,是保護骨質、延緩退化的第一步。透過每日正確飲食與適度運動,我們能幫助自己擁有強健骨骼與行動力,遠離骨折與失能的陰影!

參考資料

  1. Vestergaard P. Discrepanci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fracture risk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a meta-analysis. Osteoporos Int. 2007 Apr;18(4):427–44. doi:10.1007/s00198-006-0253-4.
  2. Zhukouskaya VV, Eller-Vainicher C, Vavanikunnel J, Cairoli E, Ulivieri FM, Morelli V, et al. Bone fragility in type 2 diabetes: evidence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Ther Adv Endocrinol Metab. 2020 Feb;11:2042018820903858. doi:10.1177/2042018820903858.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手腳無力走不動?解析肌肉無力的真相!

前言
肌肉無力(muscle weakness)是許多人會遇到的健康問題,尤其常見於中老年人。雖然「沒力」常被當作老化、過度勞累或情緒低落的表現,但從醫學觀點來看,肌無力也可能是許多神經、肌肉或內分泌疾病的第一個警訊。在臨床上,必須先區分「真實肌無力」與「主觀肌肉疲累或痠痛」。前者是肌肉本身的力量明顯減弱,無法如常出力;而後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無力,可能來自疲勞、關節疼痛、或情緒影響,肌肉實際力量未受損。 

常見病因分類
肌肉無力的原因廣泛,可分為以下幾類:

💥神經性因素
包含(1)上運動神經元病變(UMN),例如中風、多發性硬化症、脊髓腫瘤等。(2)下運動神經元病變(LMN),如腕隧道症候群、椎間盤突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等。(3)同時存在上運動神經元與下運動神經元症狀 (UMN+LMN),需考慮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4)神經肌肉交界疾病(NMJ),代表性疾病如重症肌無力。 

💥肌肉病變
肌肉本體發炎、退化或結構異常導致的無力: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貝克型肌肉萎縮症、肌肉強直症,及代謝型肌病等。

💥內分泌與代謝異常
內分泌系統對全身代謝、電解質平衡與肌肉功能皆有重大影響。常見的病因如下: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腎上腺功能不全、庫欣氏症候群、電解質異常。 

💥藥物與毒素相關
有些藥物與環境毒物可能導致肌肉無力,例如:降血脂藥物、抗生素、類固醇、酒精中毒、重金屬中毒、肉毒桿菌食品中毒、毒蛇咬傷、蜱蟲叮咬等等。

💥感染性因素
包含病毒(疱疹病毒、登革熱、狂犬病、HIV)細菌(白喉、破傷風、梅毒、結核病)寄生蟲(旋毛蟲病、南美錐蟲病)感染都有可能。 

💥肌少症與虛弱症候群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與力量自然衰退,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若同時合併握力下降、步態緩慢、體重減輕、主觀疲憊、活動力減退等(上述三個以上),就形成「衰弱症」(frailty)。這些狀態會影響日常生活,且增加跌倒、住院與死亡風險。 

臨床評估與檢查
肌肉無力的診斷需經過完整的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並搭配血液檢查、神經傳導與肌電圖、磁振造影、肌肉切片等,以釐清病灶位置及病因。

結語
肌肉無力是症狀表現多元、成因複雜的臨床問題。藉由系統性病史詢問,及詳盡合適的檢查,臨床醫師可有效鑑別其原因,從而對症治療。對於有肌肉無力表現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族群,若症狀持續進展,或伴隨其他異常如吞嚥困難、皮疹、視力模糊、發燒等,應儘早就醫評估。早期發現潛在問題,能有效改善預後與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 Larson ST, Wilbur J. Muscle Weakness in Adults: Evaluation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m Fam Physician. 2020 Jan 15;101(2):95-108.
2. Louis, Mayer, Noble. (2022). Merritt’s Neurology (14th ed.). Wolters Kluwer.

📌關鍵字:
#肌肉無力 #MuscleWeak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