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俗稱的「通血路藥物」,可分成「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血藥物」,作用機轉不一樣,但都是用來避免中風或心肌梗塞等血管事件。在使用上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初級預防」,一類是「次級預防」。所謂「初級預防」是防患未然,有些心律不整的病人,若醫師評估栓塞風險高,在血管尚未阻塞前,就先吃藥預防。而「次級預防」是指已經發生過中風或心肌梗塞,無論症狀的嚴重程度,之後都固定吃藥以預防血管再次阻塞。
手術或侵入性的檢查治療前,會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是因為這些藥物會影響體內的凝血功能,若沒有事先停藥,手術時出血量會較大,不易止血,傷口癒合也需要較長的時間。之前陳醫師遇過一位個案,曾因心律不整發生中風,中風後長期吃抗凝血藥物都維持得很穩定,後來因為要拔牙,停藥停了一個星期,結果拔牙前發生了二度中風。所幸經過急性期的治療處理,後遺症沒有對日常生活造成太多影響。
手術前不停藥,出血風險高;術前停藥太久,中風風險高。到底手術前該不該停藥,停藥又應停多久呢?若有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術前還是建議停藥比較安全。那停藥需停多久才是安全的呢?這就因藥而異了。
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中,Aspirin
(阿斯匹靈,伯基,諾比林) 建議停7天,Clopidogrel
(保栓通,健克栓,固栓宜) 建議停5天。抗凝血藥物停藥天數要視腎功能及出血風險而定,Dabigatran
(普栓達) 需停1-4天,Rivaroxaban
(拜瑞妥)、Apixaban (艾必克凝)、Edoxaban (里先安)
需停1-2天。出血風險分為:高出血風險,低出血風險,極低出血風險。
⭐️「高出血風險」手術指:心臟手術,腦神經手術,腹腔/胸腔手術,癌症切除手術,關節置換手術,體外震波碎石,複雜性內視鏡切除治療(多處大腸息肉切除)等。
⭐️「低出血風險」手術如:拔牙超過3顆,內視鏡切片,膽囊切除,疝氣修補,痔瘡手術。
⭐️「極低出血風險」之手術不用術前停藥,包含有:拔牙1-3顆,植牙/根管治療,白內障/青光眼手術,內視鏡檢查(無切片)等。
以上是基本的停藥原則,但不同藥物的停藥天數不一,且每個人的年紀、肝腎功能等條件都不一樣,需要開刀的急迫性、風險有別,同時服用的其他藥物也可能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因此,手術前建議諮詢開立「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的醫師,同時詢問開刀醫師出血之風險,以確保用藥及手術的安全。
📙參考資料:
2. Chiang, Chao, Choi, Lim, Krittayaphong, Li, Chen, Guo, Okumura, Lip. 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of JACC: Asia. JACC Asia. 2022 Aug.
📍關鍵字:
#抗血小板藥物 #抗凝血藥物 #開刀 #手術 #侵入性檢查 #中風 #心肌梗塞 #出血風險
#Antiplatelet #Anticoagulant #Operation #Surgery #InvasiveProcedure #Stroke #MyocardialInfarction
#Bleeding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