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嘴痛難忍的灼口症

你是否曾覺得口腔黏膜內側或舌頭有灼熱感?如果沒有嘴破,也沒有外傷、中風等特定原因,可能是灼口症 (burning mouth syndrome, BMS) 所致,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什麼是灼口症吧。

症狀
灼口症是指發生在口腔、雙邊對稱性的感覺異常,通常是燒灼感 (burning) 不舒服的疼痛感 (dysesthesic),痛的嚴重程度會波動,但每天疼痛時間超過2小時,持續超過3個月。疼痛位置大多在舌頭的前端,或是口腔黏膜表面,除了疼痛,也可能會感到口乾舌燥或味覺異常 (dysgeusia),但感覺系統的神經學檢查都是正常的。 

機轉 & 好發族群
灼口症的病理機轉尚未完全釐清,可能與舌頭的小神經纖維功能喪失,或是陽離子通道 (TRPV1 heat and capsaicin-activated cation channel) 活化有關。灼口症好發於接近停經或停經後的婦女 (男性或其他年齡層也可能發生)且跟焦慮、憂鬱,或潛在的心理社會壓力有關 

診斷
要診斷灼口症,除了上述特徵外,也要考慮其他次發因子,例如: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扁平苔蘚,唾液分泌不足,貧血,維生素B12缺乏,葉酸缺乏,乾燥症,糖尿病,或是藥物的副作用。

治療
灼口症可能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表現。灼口症可透過藥物治療達到症狀緩解,但因為病人常常合併有焦慮等身心科疾病,在疼痛控制之外,尚需結合認知行為治療,教導病人對灼口症有正確的理解,以緩和緊張、擔心的情緒,方能減輕燒灼感的困擾。


參考資料:
1.     Ferrari, Haan, Charles, Dodick, Sakai. (2020). Oxford Textbook of Headache Syndro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Louis, Mayer, Noble. (2021). Merritt’s Neurology (14th ed.). LWW.


關鍵字:
#灼口症 #焦慮 #憂鬱 #BurningMouthSyndrome #BMS #Anxiety #Depression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甲狀腺指數忽高忽低?您可能同時患有兩種疾病

去年的這時候,有位年輕人來找黃亮維醫師看甲狀腺。她原先在另一家有名的院所治療甲狀腺亢進,但藥物怎麼調都不對。

「前一位醫師說我的指數很難控制,稍微加藥,指數就被壓得太低,但一減藥,指數就又衝得很高。到最後,醫師乾脆建議我開刀。」這位病人滿面愁容:「黃醫師,我不想開刀,你可以幫我想辦法嗎?」

黃醫師幫這位病人做了完整的甲狀腺檢查,最後判斷,她除了患有最常造成甲狀腺亢進的「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之外,另外還患有「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這是造成她甲狀腺指數忽高忽低,難以控制的關鍵原因。

為什麼一個人會同時患有兩種甲狀腺疾病?答案是:因為這兩種疾病都跟免疫力失調,或稱為「自體免疫反應」有關。

葛瑞夫茲氏病:自體免疫反應導致甲狀腺激素超量製造

我們人體的免疫力原本的任務,是對抗外來的入侵者(例如細菌、病毒、寄生蟲)以及清除內在不正常的細胞(比如癌細胞)。所謂的「自體免疫」,就是免疫力反而去攻擊自己體內正常的細胞,因此說這是一種免疫失調的反應。

葛瑞夫茲氏病的患者,體內會產生一種「自體抗體」,稱為「甲促素受體抗體」(TSH receptor antibody),我們估且簡稱為 TRAb。這種 TRAb 會刺激甲狀腺細胞,使其分泌超量的甲狀腺激素,引發甲狀腺亢進。另外,它也會去攻擊眼球周圍那些控制眼球轉動的肌肉(眼外肌),使其腫脹,導致凸眼症。

葛瑞夫茲氏病是最常引發甲狀腺亢進的疾病,因此甲狀腺亢進幾乎與它劃上等號。但其實還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引發甲狀腺亢進,醫師必須小心做鑑別診斷。其中一種就是橋本氏甲狀腺炎。

橋本氏甲狀腺炎:自體免疫反應導致甲狀腺組織被破壞

橋本氏甲狀腺炎的患者,體內也有所謂的「自體抗體」,但與葛瑞夫茲氏病的抗體不同種類,最典型的是「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anti-TPO antibody),我們估且簡稱為 TPOAb。橋本氏甲狀腺炎的自體免疫會造成甲狀腺組織發炎和損壞;在病程的早期,組織損壞時會釋放大量庫存的甲狀腺激素,所以有可能出現甲狀腺亢進的症狀。但當病程進展到後期的時候,由於組織被破壞殆盡,已無法製造足量的激素,所以反而會變成甲狀腺低下。

兩種病同時存在:亢進與低下的拉鋸

一個本身有自體免疫反應的病人,他可能同時會產生 TRAb 跟 TPOAb,讓葛瑞夫茲氏病與橋本氏甲狀腺炎同時存在。這也就是說,他身上的抗體,有的會造成甲狀腺亢進,有的又會造成低下;至於綜合結果到底是亢進還是低下,端看哪種抗體比較強勢,以及看甲狀腺組織的破壞有多嚴重。來尋求黃醫師幫忙的年輕人,就是這種情況。

找到㿂結之後,就能對症下藥了。經過半年的調養和觀察,這位年輕人的甲狀腺激素都在正常範圍,不再忽高忽低,而她也順利回到工作崗位上了。

參考資料:

  1. White, E. Can You Have Hashimoto’s and Graves’ at the Same Time? [Internet]. Paloma Health; [cited 2024 Nov 1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palomahealth.com/learn/hashimotos-graves
  2. Majumder A, Sanyal D. A case of 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Graves' disease and Hashimoto's thyroiditis. Indian J Endocrinol Metab. 2012 Dec;16(Suppl 2):S338-9. doi: 10.4103/2230-8210.104082. PMID: 23565420; PMCID: PMC3603068.
  3. Dasari S, Naha K, Hande M, Vivek G. Hot and cold: coexistent Graves' disease and Hashimoto's thyroiditis in a patient with Schmidt's syndrome. BMJ Case Rep. 2014 May 21;2014:bcr2013010432. doi: 10.1136/bcr-2013-010432. PMID: 24850545; PMCID: PMC4039812.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糖尿病除了血糖問題,還有許多併發症,其中讓人很困擾的是糖尿病神經病變 (diabetic neuropathy),因為糖尿病,使我們的周邊神經或自律神經受損,可能影響範圍包括有手腳末梢神經、神經根、腸胃道系統神經,或泌尿系統神經。

今天重點介紹的是神經病變中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台灣約有 30-50% 糖尿病族群受影響 (女性略多於男性),而這之中最常見的,約 75% 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 (distal symmetric polyneuropathy, DSPN),可能無症狀,或是手腳末梢 (穿襪子、戴手套的位置 stocking and glove) 感覺異常,覺得麻木、遲鈍,也有人會覺得像針刺、刀割、觸電、火在燒,或像被凍傷的疼痛感,對碰觸、溫度分辨的敏感度降低,或是對痛覺刺激變得更加敏感,吹到電風扇的風也會痛。疼痛本身就很困擾了,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還會有其他共病,包含周邊血管鈣化、自律神經病變、腎功能減退、視網膜病變、憂鬱、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認知功能退步等等。

血糖問題會造成神經損傷,最主要是因為血管長期在高血糖的影響之下,使身體處在發炎、氧化壓力的狀態中。我們的神經需要從血液帶來的營養,若供應神經的微血管退化、循環不佳,神經末梢的血管相對較小,加上神經纖維較長,神經就特別容易受損;因此,刺痛或麻木的症狀通常會從手腳末端開始。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危險因子,包括血糖控制不佳、經常高血糖、糖尿病罹病時間、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吸菸、酗酒等。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影響層面很廣,千萬不能輕忽。最好的預防法寶,就是做好血糖控制及運動。運動包含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柔軟度及平衡訓練等,運動時要穿著合適的鞋子、注意安全,避免跌倒或受傷,運動完也要適時補充水分,以避免脫水。運動除了有助於控制血糖、維持體重,也能減少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若已經出現麻木或疼痛的問題,建議更要積極把血糖控制好,需要時輔以神經痛止痛藥之使用,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 台灣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臨床指引
2. Feldman EL, Callaghan BC, Pop-Busui R, Zochodne DW, Wright DE, Bennett DL, Bril V, Russell JW, Viswanathan V. Diabetic neuropathy. Nat Rev Dis Primers. 2019 Jun 13;5(1):41.


關鍵字:
#糖尿病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 #Diebetes #DM #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 #DPN #DistalSymmetricPolyneuropathy #DSPN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發生低血糖,代表我有糖尿病嗎?

這陣子,有幾位病人來找黃醫師,想檢查自己是否有糖尿病,主訴都是覺得自己好像有「低血糖」的症狀。低血糖的症狀包含極度飢餓、甚至手抖、盜汗、頭暈、精神恍忽、甚至喪失意識等。今天黃醫師就來跟大家釐清,糖尿病與低血糖之間的關聯。

低血糖不太可能是糖尿病的初始症狀

糖尿病患者的確有可能低血糖,但那通常是因為服藥時間、服藥劑量與進餐時間配合不佳導致。比如說吃了血糖藥卻沒進食、延誤用餐、因生病導致食量比平常差等等,都可能會導致藥效過強而低血糖。另外,大量運動過後,血糖也會降低,可能與原來的藥物產生加成效果,導致低血糖。至於從未服藥的糖尿病人,通常初始症狀會是「高血糖」而不太可能是「低血糖」。

低血糖可能的原因:食物或藥物、運動過量、疾病

沒有糖尿病的一般人,低血糖發生的原因有三大類:食物或藥物、運動過量、疾病。

食物及藥物

現代人的飲食常常過度精緻,含有高量碳水和油脂。這些超加工食品吃下肚之後,會造成血糖很快竄升(大約30–60分鐘即可升到最高點)。如此一來,就引發胰臟分泌大量胰島素,接著反而造成血糖降得更低。這種發生在餐後2–4小時內的低血糖是一種生理反應,稱為「反應性低血糖」(reactive hypoglycemia),它並不是病,但卻是一個警訊,讓我們知道這餐吃得太高碳或太油了,必須調整才行。

除了超加工食品之外,飲酒也會容易造成低血糖。

藥物方面,有一些非糖尿病用藥,如某些血壓藥(ACE-I/ARB、propranolol)、抗生素(quinolone 類)、精神科用藥(鋰鹽)等,也可能造成低血糖。若有疑慮,可詢問醫師。

疾病

常見會引起低血糖的疾病包括嚴重肝衰竭、腎衰竭、敗血症等,這類病人通常會有很明顯的病容,並不難診斷。較少見的原因包括內分泌腫瘤、自體免疫疾病等等,這類的診斷就交給醫師去傷腦筋吧!

預防低血糖:按時進餐、餐餐低GI、運動時適時補充碳水

由以上討論,我們知道糖尿病本身不太容易引起低血糖,反而是不良的飲食習慣或者其他的疾病,比較可能造成低血糖。所以預防低血糖,最基本的就是從飲食著手去調整,按時進餐,避免高碳高油高GI食物,以及在勞動或運動期間適時適量補充碳水。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預防低血糖,也可以預防糖尿病喔!

參考資料:

Ahmed FW, Majeed MS, Kirresh O. Non-Diabetic Hypoglycemia. [Updated 2023 Jul 17].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4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73079/

Mayo Clinic Staff. Reactive hypoglycemia: What causes it? Mayo Clinic. Available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iabetes/expert-answers/reactive-hypoglycemia/faq-20057778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頭痛睡不著,是什麼原因呢?


頭痛和失眠有關係嗎?睡不好容易使頭痛加劇,頭痛也會讓我們睡不好。長期有偏頭痛問題的患者,可能因熬夜、作息紊亂,造成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進而誘發偏頭痛。此外,頭痛也有可能是失眠的原因,因為頭痛而睡不著或痛醒。今天我們要介紹幾種好發於晚上,或跟平躺姿勢相關的頭痛類型:(1) 叢發性頭痛;(2) 睡眠頭痛;(3) 高腦壓頭痛。

叢發性頭痛 (Cluster headache)
每次大約痛15分鐘至3小時,一天可以痛到8次之多。疼痛位置大多在單側太陽穴或眼睛上方,容易合併跟頭痛同側的顱部自律神經症狀 (Cranial autonomic symptoms),例如:眼睛脹紅、流眼淚、眼皮水腫、鼻塞、流鼻水。叢發性頭痛與大腦內的下視丘 (Hypothalamus) 有關,而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 便是我們的生理時鐘中樞,所以叢發性頭痛好發於晚上。此外,病人易顯得躁動不安,無法好好躺著休息,這也是叢發性頭痛的特色之一。

睡眠頭痛 (Hypnic headache)
只在睡覺時發生 (包含晚上睡覺和午睡),痛醒後,頭痛還會持續15分鐘至4小時,每個月可能會超過10天都有頭痛情形,因而影響睡眠品質。睡眠頭痛的機轉尚未完全確立,可能也跟下視丘退化有關。與叢發性頭痛不一樣的是,睡眠頭痛不會有上一段提及的顱部自律神經症狀,也不會焦躁不安;另外,睡眠頭痛好發於50-60歲之後,而叢發性頭痛好發於年輕人。

高腦壓頭痛 (Headache with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指腦壓上升引起的頭痛,可能是腦瘤所致,也可能是原因不明的自發性顱內高壓 (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在躺著的姿勢時,相對會有較多腦脊髓液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在頭部,一般人不受影響,但若有腦壓高的問題,躺一段時間後容易使頭痛變嚴重,造成半夜痛醒。除了頭痛,高腦壓頭痛通常還會有視力模糊、噁心感、嘔吐等症狀。噁心感較無特異性,少數叢發性頭痛和睡眠頭痛的病人,也會有噁心感產生。

頭痛可能和睡眠、失眠、姿勢等因素有關聯,若同時出現頭痛和失眠的問題,請尋求專業醫師診治,幫您找出問題的根源以對症下藥。


*
參考資料:
1. Ferrari, Haan, Charles, Dodick, Sakai. (2020). Oxford Textbook of Headache Syndro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
3. 台灣頭痛學會。2022 台灣頭痛學會民眾衛教手冊

* 關鍵字:
#頭痛 #睡眠 #失眠 #叢發性頭痛 #睡眠頭痛 #高腦壓頭痛 #下視丘 #視交叉上核 #Headache #Sleep #Insomnia #ClusterHeadache #HypnicHeadache #HeadacheWithIntracranialHypertension #Hypothalamus #SCN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肥胖:不只是身材問題,更是影響健康的慢性病

不少人以為,肥胖只要靠少吃多動、頂多自己買買號稱可減肥的保健產品或甚至藥品,就可以改善。然而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肥胖已經不再僅僅是外觀或體重的問題,而是一種會對身體內分泌和代謝產生深遠影響的慢性病。肥胖與基因、神經、代謝以及內分泌系統的複雜互動密切相關,它不僅會改變外觀,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因此,當代醫學已開始將肥胖視為一種需要靠醫療專業積極介入的疾病,而不僅是控制體重的問題。

肥胖的兩種疾病模式:脂肪質量病(Fat Mass Disease)和病態脂肪病(Sick Fat Disease)

肥胖對健康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方面:脂肪質量病(Fat Mass Disease)和病態脂肪病(Sick Fat Disease)。這兩種病理有不同的生理學影響,且各自會引發不同的健康問題。

1. 脂肪質量病(Fat Mass Disease)

脂肪質量病主要是由於過量的脂肪對身體結構和器官造成的壓力。過多的脂肪會壓迫身體的器官和關節,導致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等問題。過多的脂肪還會增加心臟衰竭、心房顫動、中風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風險。內臟周圍的脂肪,特別是心臟周圍的脂肪,會增加心臟功能異常的風險,導致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疾病。

2. 病態脂肪病(Sick Fat Disease)

病態脂肪病則主要與脂肪組織的功能異常有關。脂肪不僅是儲存能量的場所,還會釋放多種激素和信號分子,調節身體的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然而,當脂肪組織出現異常時,這些調節功能會失控,導致胰島素阻抗、高血糖、血壓升高和血脂異常等代謝問題,進一步引發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脂肪功能異常的原因包括脂肪細胞的過度增生、組織缺氧及細胞凋亡,這些異常會引起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導致更多代謝性疾病。

身體的設定點(Setpoint):減重挑戰

許多人在減重過程中發現,即使成功減掉體重,也很容易反彈,這與身體的「設定點」(setpoint)有關。設定點指的是身體傾向維持的體重範圍,它受到基因、內分泌和代謝因素影響。當你嘗試減重時,身體會自動調整代謝率、飢餓感和荷爾蒙分泌,試圖恢復到原來的體重。這使得減肥不僅困難,且容易反彈。然而,透過持續的生活方式改變或藥物治療,設定點可以逐漸調整,幫助維持較低的體重。

如何管理肥胖?

肥胖是一種可以治療的慢性病,且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顯示,透過藥物、行為改變、健康飲食和運動的綜合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腸泌素製劑和 SGLT-2 抑制劑(排糖劑)等藥物在治療肥胖及相關疾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減重手術則是針對嚴重肥胖或傳統治療無效患者的選項。

肥胖是一種需要醫療及體重管理專業介入的慢性病。只靠自己減重可能會產生停滯期、復胖、甚至溜溜球效應,都可以靠科學化、數據化的管理來避免。歡迎您前來曾競鋒診所諮詢肥胖相關療程,把您的問題交給專業的我們來解決。

2024年10月4日 星期五

我嘴巴歪掉是中風了嗎?

不知您是否曾遇過親友臉歪嘴斜,單邊眼睛閉不起來?中風是大家最擔心的,中風以外,也有可能是第七對顱神經——顏面神經出了問題。

顏面神經麻痺 (Facial nerve palsy),或稱貝爾氏麻痺 (Bell’s palsy),是指由單側顏面神經支配的臉部肌肉,突然出現無力或麻痺的情形,持續時間幾小時到幾天不等。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會遇到,但以20歲到50歲最多。復發的機會不高,若反覆發生,需考慮是否有潛在其他結構性病灶。顏面神經麻痺與之前的病毒感染 (例如:單純疱疹病毒 [HSV]、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VZV]、人類皰疹病毒6 [HHV-6]) 有關病毒潛藏在體內等免疫力差時再度活化。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症,或是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的人,都可能因免疫力變差,而發生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的典型症狀會同時影響單側嘴巴和眼睛周邊的肌肉,造成嘴角歪斜,閉眼時眼皮無法完全闔上,眨眼反射變少,抬頭紋消失,眼淚分泌減少,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變遲鈍,耳朵對聲音變敏感。上述症狀都只發生在同一側,不會左右兩邊同時出現,也只會影響顏面神經支配的範圍,不會影響眼球運動或吞嚥等功能。若有症狀的區域不只單側臉部,還包含對側或手腳,便要考慮中風等其他可能的診斷了。

顏面神經麻痺,可經詢問病史及做神經學檢查之後,確立診斷,無需抽血、電學檢查,或腦部影像檢查。治療方面,儘早開始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治療,能使神經功能恢復得更好。藥物之外,也建議同時搭配復健及針灸,多管齊下。由於眼皮無法完全閉合,睡覺時可使用眼罩,以避免眼睛乾澀。

若突然發生臉歪嘴斜的狀況,建議尋求神經內科醫師檢查診斷,以區分是顏面神經麻痺還是中風,若是顏面神經麻痺,儘早藥物及復健之介入,通常預後會比中風好很多。


參考資料:Louis, Mayer, Noble. (2021). Merritt’s Neurology (14th ed.). LWW.

關鍵字:
#顏面神經麻痺 #貝爾氏麻痺 #抗病毒藥物 #類固醇 #FacialNervePalsy #BellPalsy #Antiviral #Steroid